8 月 11 日訊,《足球報》社長劉曉新今日撰文談論中國足球,其中針對廣州球迷對廣州豹的抵制問題展開分析,直指中國足球在發展與評價中缺乏明確標準的現狀。?
劉曉新在文章中坦言,中國足球或許最缺乏的是搞足球的標準和評價足球的標準,并以廣州球迷對廣州豹的抵制為例展開論述。他透露,曾試圖召集有代表性的球迷組織,探討是否應因廣州隊而抵制廣州豹,但這一想法最終未能實現 —— 部分球迷不愿露面,另一部分則擔心媒體會為廣州豹 “說話”。這種溝通困境,恰恰反映出中國足球在爭議事件中缺乏共識性標準的尷尬。?
實際上,劉曉新團隊的初衷只是想厘清兩個核心問題。其一,廣州隊被取消注冊資格的責任歸屬。他明確指出,這并非廣州市足協、體育局或市政府的責任,核心問題在于經濟層面:恒大集團為廣州恒大俱樂部投入的 80 億究竟是投資還是借款?從足球角度看答案清晰,但這本質是經濟問題。80 億借款作為無法抹除的應收賬目,其重要性遠超足球記憶,卻被許多人忽視。?
其二,球迷的忠誠對象究竟是城市還是球隊 LOGO?廣州隊曾給城市和球迷留下諸多美好回憶,但當球隊因非足球原因消失后,球迷是否應拒絕為城市新球隊吶喊?劉曉新的疑問,直指球迷立場的核心矛盾 —— 對過往球隊的情感與對城市足球傳承的責任,如何平衡缺乏明確標準。
廣州球迷對廣州豹的抵制,源于對廣州隊的深厚感情。廣州隊曾締造中超八冠王、兩奪亞冠的輝煌,成為城市名片,球迷將情感寄托于球隊 LOGO 與過往記憶,這不難理解。但當球隊因資本問題退出后,新組建的廣州豹作為城市足球的延續,卻遭遇抵制,反映出球迷在情感與理性間的掙扎,而這種掙扎的根源,正是缺乏評價足球的標準:究竟是堅守舊有記憶,還是支持城市足球的新生??
從中國足球整體來看,類似的標準缺失普遍存在。俱樂部運營中,投資與負債的界定模糊,導致球隊生存危機頻發;球迷文化里,對球隊與城市的情感邊界不清,影響新球隊的成長土壤。劉曉新的思考,不僅是對廣州球迷立場的探討,更是對中國足球生態的叩問 —— 沒有明確標準,各方就會陷入自說自話的困境,阻礙足球運動的健康發展。?
解決這些問題,需要建立清晰的標準:明確俱樂部財務規范,區分投資與負債的法律與足球意義;引導球迷文化向城市歸屬感傾斜,讓足球成為連接城市與市民的紐帶,而非依附于某一企業或 LOGO 的符號。只有這樣,才能避免類似廣州球迷抵制事件的反復出現,讓中國足球在共識基礎上穩步前行。